1. 北京科技金融发展服务中心首页
  2. 政策资金

“深圳经验”的专家解读

创新生态链起示范引领作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创新体系、制度型开放助力大湾区建设、加快打造民生幸福标杆城市、创新提升城市安全韧性水平

(一)创新生态链起示范引领作用

“国家发改委发文推广深圳创新举措和经验,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摆在清单首位,说明深圳充分发挥了科技创新和示范引领作用。”

有专家学者表示,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相互交织、相互支撑。

2020年11月,《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创新条例》正式实施,以法定形式明确政府投入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资金比例,设立市级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培养科技人才。同时,大力引导支持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通过设立基金、捐赠等方式,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

深圳市体制改革研究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条例》是深圳经济特区贯彻落实先行示范区新要求颁布实施的首部地方性法规。充分运用深圳经济特区立法权,以科技创新全链条为主线构筑立法框架,坚持问题导向,注重解决实践中最需要规范的内容、最急迫需要破解的制度瓶颈。

其中,在全国率先以立法形式保障财政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投入,在全国范围都属于首创和领先。

“企业用于资助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捐赠支出”视作能够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公益捐赠”,将有力促进多元化基础研究投入机制构建,值得其他地方借鉴。

建立科技人员双向流动制度入选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清单,也得到专家高度肯定。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公共经济研究所执行所长汪云兴表示,该项改革措施明确建立科技人员双向流动制度,允许科技人才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间合理流动,支持和鼓励他们到企业兼职、挂职取得报酬,鼓励在职创办企业或离岗创新创业。允许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创新人才担任兼职教师、研究员,以大胆的体制“松绑”,将人才流动带来的创新红利激发到最大。

汪云兴表示,创新驱动,关键还是人才。

如何进一步激发人才的活力和创造力,深圳再次走在全国前列,比如重构人才分类评价激励体系,建立市场导向的人才吸引和认定政策,将进一步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由支持“帽子”转为支持“岗位”,在市场机制发挥主要作用的竞争性领域,突出市场认可、市场评价,以人才市场价值、经济贡献为主要评价标准。

“确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形成‘四个90%’的创新格局也值得其他地方借鉴和学习。”

汪云兴表示,企业是最有活力的创新主体,在创新的市场化进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深圳成为全国最富创新活力的城市,很大程度上充分发挥了企业在创新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十四五”规划将企业在创新领域的地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规划提出了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深圳的成功经验值得学习。

正如国家发改委在通知中提到,把学习借鉴深圳经济特区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与自身发展实际结合起来,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各个地方和城市的区位功能不同,发展阶段不一,应该切实结合自身的情况因地制宜地来学习经验,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不断深化改革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创新体系

作为反映经济活力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40年来,深圳企业数量呈现持续高速增长的趋势。截至6月底,深圳累计共有商事主体366.4万户,每千人拥有商事主体208.6户,拥有企业131.5户,而这背后是深圳不断创新的体制机制。此次,国家发改委共梳理总结了深圳在“建立健全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方面10条创新举措和经验,备受各界关注。

1、创建“矩阵式”产业扶持体系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助理、金融与现代产业研究所所长刘国宏表示,国家推广深圳的经验,既是对深圳过去发展的认可,更是对深圳未来发展的期待,深圳要继续坚持正确的导向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深圳不搞大水漫灌,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大产业门类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分整理出集成电路、5G、智能网联车、超高清显示、人工智能等8条重点产业链。深圳积极实施“5G+工业互联网”工程领跑全国。

目前,深圳建成5G基站4.7万个,在全国率先实现5G独立组网全覆盖,利用5G通信技术,在电子制造、机械装备、精密制造、医药生产、服装等领域创新工业互联网应用,打造“熄灯工厂”等一批“5G+智能工厂”应用场景,促进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0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公示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清单,华为、富士康、腾讯三家深圳平台上榜,占据清单的五分之一。华星光电的液晶显示器智能工厂、海能达的通信产品智能制造、研祥智能的计算机智能工厂等项目入选国家智能制造离散型制造模式试点示范。富士康位于龙华的“熄灯工厂”平常基本不用亮灯就可以全自动完成整个生产流程,生产效率提高了30%,库存周期降低了15%,人力节省了88%,提升效益2.5倍,是深圳工业企业走向智能化、网络化和数字化的一个缩影。

事实上,深圳出台《关于大力促进5G创新应用发展的若干措施》,鼓励5G与垂直行业的融合应用,支持5G技术在工业互联网、车联网、超高清视频、智能无人系统、AR/VR、金融支付、交通物流、文化娱乐等场景的应用,每年评选若干个行业示范作用明显、市场前景广阔、创新效应显著的标杆项目,按不超过项目总投资的30%给予资助,最高3000万元。

2、全周期服务企业促发展

记者注意到,这10条创新举措的第一条就是,推动产业链“全链条、矩阵式、集群化”发展。

作为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聚集区,深圳汇聚大批以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核心的企业,这些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不可替代的位置。深圳正是将这些散如珠的企业串珠成链,绽放璀璨光彩。去年7月,深圳正式发布《深圳市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由主要领导挂帅,负责一个或多个产业链,围绕强链、补链等进行探索,做强“技压群雄”环节,补齐“受制于人”环节,优化“集群协同”环节。

政策的效果,企业说了算。

2014年在深圳创立的智能激光雷达系统科技企业速腾聚创相关负责人表示,“链长制”无疑是新形势下帮助产业链发展的创新之举,不仅可以从宏观的角度观察分析单个产业全链条的优劣势、相关企业的发展需求,还能以此为基础,政策可以精准地服务到关键点,深圳的产业链环境能够充分支撑产品技术实力的增长。

此外,深圳在保障产业空间,降低用地成本上下足功夫,划定“区块线”保障工业发展空间;政府集中供地、企业联合拿地,组成建楼“联合体”,实现“一栋楼就是一个产业,一栋楼就是一个产业链”;采用“低成本开发+高质量建设+准成本提供”模式,建设优质产业空间,并以“总成本+微利”的价格向企业分割销售。

专家表示,深圳在实体经济用地保障方面的创新举措,有着借鉴意义。从全球来看,多数科技创新中心是从制造业中心发展而来。离开了制造业的支撑,会导致创新的空心化。深圳划定工业用地红线非常具有前瞻性,保障了制造业发展空间。

2020年,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起草并印发《关于打造高品质产业发展空间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明确打造“两个百平方公里级”高品质产业空间的总体目标,即“保留提升100平方公里工业区”和“整备改造100平方公里产业空间”。

(三)制度型开放助力大湾区建设

27日,深圳专家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构建以规则机制衔接为重点的制度型开放新格局,是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中,充分发挥“双区”驱动、“双区”叠加效应,争当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先行示范者的重要手段。

深圳上述经验如果能够得到推广,特别是能够尽快推广到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中,对于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快建成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将发挥重大作用。

1、构建制度型开放新格局意义重大

市委党校教授申勇认为,构建以规则机制衔接为重点的制度型开放新格局意义重大。

首先,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要求深圳“加快推进规则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率先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因此,构建以规则机制衔接为重点的制度型开放新格局,是新形势下深圳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重要体现,是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一招。

其次,也是深圳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重要节点的重要手段。

2、深圳做法处处体现了创新要求

申勇说,公布的相关举措,具有全方位、法治化、创新性等特点。

一是全方位,针对目前大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在探索推进以规则机制为基础的制度型开放中,敢闯禁区、不留死角,分别从法律规则衔接、国际仲裁机制、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通关便利化等8个方面进行全面探索。

二是法治化,通过立法先行,在整个制度型开放建设探索中,高度对接国际惯例,重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使制度型开放有法可依,于法有据。例如,为保护知识产权,出台了《深圳经济特区知识产权保护条例》,发挥了立法对于制度构建的引领作用,推动综合改革试点方案能够落地落实。

三是创新性。改革就是要打破旧框框,释放一切活力,尤其要加快破解已有的体制机制障碍。构建以规则机制衔接为重点的制度型开放新格局,就是要适应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条件下探索深度合作,把“制度之异”变成“制度之利”。

因此,深圳做法处处体现了创新要求。

例如,在促进财政科研资金跨境便利流动中,允许港澳高校、公营科研机构等单独申报深圳科技计划项目,市财政资助资金可依据立项合同在深港澳三地使用。仅这一创新举措,对于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深圳充分利用香港澳门高校、科研机构资源,在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中发挥主阵地作用,作用不可估量。

深圳市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国研数治研究院执行副院长熊义刚做了举例分析。他说,比如率先形成最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这一举措,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人们提到深圳、华强北都会和“山寨”联系在一起,但是现在提到深圳和华强北,更多连着智能制造和科技创新,其中转变的根本就是知识产权保护。深圳的知识产权保护有一个特点,就是注重真正去保护市场主体的权益,减轻中小企业的维权成本,强化政府责任和强调执法的操作性可行性。

再比如运用“互联网+”放大便利化通关模式优势这一举措,熊义刚认为,“互联网+”是深圳营商环境改革的最大特色,也是深圳无与伦比的优势。近年来,深圳以“数字政府”“智慧政务”建设为目标,充分运用大数据、小程序等技术或者平台加快倒逼传统服务模式创新,重塑服务流程和机制。利用“互联网+”放大通关便利化,极大地提升了口岸营商环境水平,对深港口岸经济带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3、加快建成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改革无穷期,发展无止境。”

申勇认为,推广和借鉴深圳上述经验,特别是如果能够尽快推广到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中,对于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丰富“一国两制”事业发展新实践,推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快建成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将发挥重大作用。

在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发布一周年之际,国家发展改革委推广深圳经验也进一步说明,深圳的做法是正确的,深圳还需要进一步沿着“问题导向”的思路,加快推进下一步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加快形成粤港澳大湾区制度型开放新格局。

熊义刚表示,深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本身就肩负着突破规则和探索新体制机制的历史使命,在制度上为全国探路本身就是这座城市的责任,在这方面深圳近年来做出了值得点赞的成绩。

同时,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引擎,深圳如何加快与港澳和世界规则的衔接也是中央非常关注的。这次国家发展改革委推广的深圳经验47条,很重要的是强调深圳规则机制与港澳和世界规则机制的衔接,在这一方面,深圳对于市场化、国际化和法治化制度的探索,可谓真正起到了先行示范的作用。

(四)加快打造民生幸福标杆城市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近年来,深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将改革红利转化成民生福祉,让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打造民生幸福标杆。深圳的医疗、教育等民生供给不断向高水平迈进。国家发改委梳理总结了深圳在“创新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供给体制”方面9条创新举措和经验,引发广泛的关注。

1、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创新构建‘两融合、一协同’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深圳47条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之一。昨日,深圳市卫健委体改和基层处处长李创介绍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深圳卫生健康事业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从主要依靠医疗卫生服务的“小处方”向社会联动的“大处方”转变, “三医联动”(医疗、医保、医药)、体医联动、医教联动、医防融合,全面推进“健康深圳”的建设。

深圳通过深化医改,不断保障居民健康。深圳创新性规划建设以“区域医疗中心+基层医疗集团”为主体的整合型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建设23家区域医疗中心、21家基层医疗集团。深圳基层医疗集团模式获国际顶尖医学杂志《柳叶刀》推荐介绍。

“深圳构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就是为了让老百姓能享受到公平的基本卫生服务,让居民少生病不得病,更健康长寿。”李创表示。

为持续推进“健康深圳”建设,深圳在全国率先出台《深圳经济特区健康条例》,这也是此次被国家发改委发文推广的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这是深圳人的健康‘基本法’,它既是全国唯一的地方性健康条例,也是全国第一个系统性的健康立法,有较多的制度创新和探索,比如明确规定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商家卖酒给未成年人将处3万元罚款等。”李创认为,《深圳经济特区健康条例》对健康深圳的构建、健康服务的提供和居民健康保障等方面,都有系统且详尽的规定,实现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2、集团化办学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国家中小学教育督导评估专家杨坚表示,近年来,深圳集团化办学开始步入快车道,多个教育集团相继成立,成为我市迅速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一项重要举措。深圳集团化办学绝非简单地贴牌、冠名,而是利用集团优势,聚合学校力量,统筹集团内课程规划,开发课程资源,完善课程体系,丰富课程供给,打造特色化、多样化、优质化集团学校课程群。通过高水平的课程共建和实施,来统一集团内各成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特别是通过“名校办新校”的发展模式,名校的管理文化、制度文化、课程文化、理念文化等可以很快辐射到新办学校,新学校借助集团化办学优势,在很短的时间内发展起来,树立起了良好的学校品牌形象。深圳教育集团化发展的经验证明,通过集团化办学,实现优质品牌的有效输出,名校在管理和师资上支持新校,新校在办学水平上瞄准名校,促进名校再上新台阶,从而提升集团的整体教育水平,促进优质均衡得以实现。

3、打造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深圳模式”

深圳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校长欧阳文伟表示,城市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和能工巧匠的“精耕细作”,与深圳经济特区同步成长的职业教育,为城市培养大批具有良好职业素质和高技能的实用型人才。深圳始终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瞄准“高精尖缺”,初步形成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深圳模式”。

特别是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针对“合而不深”“校热企冷”等问题,我市职业院校多措并举深化产教融合,深圳率先在全国探索“政府出经费和补贴、企业出场地、校企共建共享”建设模式,与华为,中兴通讯,腾讯科技等世界500强或行业龙头企业紧密合作,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学院,实施“六个共同”,即共同建设高水平专业、共同开发课程标准、共同打造师资团队、共同设立研发中心、共同开发高端认证证书、共同“走出去”,努力打破企业与学校割裂的桎梏,跨越产业与教育脱节的鸿沟,将人才培养的“锚”定在产业最前沿和企业最需要的地方,探索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双元”育人模式。

4、“圳品”是实现市民“舌尖安全”的成功尝试

“圳品”全链条守护市民“舌尖上的安全”。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院食品专家、教授级高工杨国武表示, 深圳在2018年正式启动了深圳市食品安全战略工程,建立“供深食品标准体系”,推出了高标准、高品质的城市品牌——“圳品”。

“经过近3年持续不断的努力,深圳通过打造标准体系、评价体系、监督检测体系等三大体系,科学严谨地支撑了‘圳品’品牌认可认证的工作机制。”杨国武表示。在构建了科学的技术支撑体系后,深圳还加大了“圳品”的宣传推广,深圳市市场监管局定期组织开展“圳品”农超对接会及“圳品”进商超、进农贸活动,让“圳品”进入深圳千家万户。

此外,深圳创新了全国市场化扶贫的新模式,将“圳品”认定与对口扶贫工作相结合,通过“圳品”认定进行技术扶贫,有效推动全国多地特色农产品产业基地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截至目前,深圳已经评价通过了514个“圳品”,涵盖蔬菜、肉、茶、蛋、谷物、水果等主要类别食品及食用农产品,产品基地涉及全国23个省、96个市县、225个基地。

5、“全民阅读”成为深圳重要的文化标识

关于“推进图书馆之城”建设,深圳市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任珺表示,早在2000年11月首届深圳读书月上,深圳就提出了“实现市民文化权利”的理念。2010年,深圳市委出台了《关于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加快学习型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率先在全国推动全民阅读工作。为了进一步保障市民阅读权利,2016年4月1日开始实施的《深圳经济特区全民阅读促进条例》,成为国内城市第一部促进全民阅读的地方性法规。

“深圳持续推进‘图书馆之城’建设,逐步建构了’一个平台、二层架构、三级垂直、四方联动’的特大城市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发展模式。资源的统一配置和全面共享,使基层图书馆服务效能获得显著提升。”

任珺表示,深圳也在逐步落实“一区一书城、一街道一书吧”规划布局,不断完善优化城市特色阅读空间。经过持之以恒的培育和促进,深圳的阅读生态与文化风貌获得极大改变,深圳也因为热爱读书而受人尊重,“全民阅读”成为深圳重要的文化标识。公共图书馆对全民阅读及其公共价值相关工作的持续推动,使它更易赢得各种社会资源的青睐,包括公共信任。

“从深圳图书馆年度报告可看到:深圳图书馆主要社会合作机构已超过200个,涵盖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团体、志愿者团队等。正是这种广泛的社会化参与,促进了资源融汇共建机制的形成,有效激励了各个方面的合作和协同发展。”任珺表示。

(五)创新提升城市安全韧性水平

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流域、全要素、全联动”推进水污染治理,打造“公园里的城市”,创新生活垃圾分类与处理设施建设模式、构建城市生命周期安全管理体系……在昨日国家发改委发文推广的深圳创新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中,深圳在生态文明建设、垃圾处理、城市安全、公园建设等领域推出了12项创新举措,形成了经验做法。

昨日,记者分别采访多位专家,对深圳的相关做法进行解读。

1、依靠严格法治和制度创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据市生态环境有关负责人介绍,深圳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始终坚持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位置,努力探索出一条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并进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了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的高水平保护,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2020年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成为全国首个获此殊荣的副省级城市。2020年全市310条河流水质全面提升,率先实现全市域消除黑臭水体,成为全国水环境改善最明显的城市之一。灰霾天数从2004年的187天下降至2020年的3天,PM2.5平均浓度降至19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趋近全球先进城市水平。

该负责人表示,深圳生态文明建设成绩亮眼,首先得益于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制定和完善《深圳经济特区环境保护条例》等,为生态安全筑牢了屏障。

其次,创新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在全球率先建立GEP核算“1+3”制度体系,在全国率先推行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等,用绿色指挥棒引领生态文明建设。

再次,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超常规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持续开展“深圳蓝”可持续行动计划,全面深化各项大气污染治理,全市绿色发展和绿色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2、打造“公园里的城市”释放绿色价值

特区成立以来,深圳从一个边陲小镇迅速成长为一座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创造了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迹,城市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深圳着力打造“公园里的城市”,从特区建立之初的2座公园,发展至今已经有1200多座公园。正是这些大大小小的公园构成城市最美风景线,使城市绿色资源价值充分释放,人人享有优质的绿色空间。

在原深圳市风景园林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深圳市簕杜鹃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张信思看来,深圳的公园无论是数量上,还是以人为本方面,都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他介绍,与很多大城市相比,深圳的土地面积并不大,土地资源很珍贵,但是政府部门依然留出土地建设公园,特别是将可用的绿地、住宅区边角地带“见缝插绿”,建成社区公园,形成了综合公园、郊野公园、带状公园、专类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的多级公园体系。让市民群众出门500米可达社区公园,2公里可达城市综合公园,既能“推窗见绿、开门进园”,又能漫步郊野,亲近自然,听鸟叫虫鸣,赏荟萃芬芳。

张信思还称赞道,他走过很多城市的公园,深圳公园的服务设施既丰富又贴心,是很多地方做不到的,尤其是公厕、急救设备等的配备彰显以人为本。比如,公厕中有母婴室、第三卫生间,纸巾、洗手液等都是免费提供。

“很多人冲着深圳公园多、环境美,留在了这里。” 张信思感叹,公园建设创造了美好的环境,让市民生活在深圳幸福感更强,更加促进人才引进、投资项目落地深圳。

3、小散工程开启高效监管模式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压力不断增大。

深圳市城市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应急管理研究中心总经理习树峰表示,当前,深圳正值“双区”建设关键历史发展时期,加强城市安全应急管理,通过完善体制机制、健全标准体系、强化风险防控、依托科技手段、强化安全意识,构建社会共建共治共享格局等方面,是实现城市安全发展,减小灾害影响、减轻事故损失的迫切需要,也是重要举措。

她指出,近年来,我市应急管理部门依托深圳市城市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等专业技术支撑单位,在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领域不断探索创新。全力构建城市生命周期安全管理体系,从组织、制度、技术、应急、安全意识等方面对安全风险进行有效管控,分众化开展安全理念宣传和知识普及,拓宽了公共安全管理工作的思路和渠道。

针对安全生产领域的小散工程和零星作业“点多面广”“高度动态变化”的特点,深圳市试点开发福田区小散工程和零星作业安全监管平台,提升小散工程和零星作业的整体规范程度,开启了数据多跑腿、业主少跑腿的高效监管模式。深圳今年还出台了《深圳综合减灾社区实施方案(2021-2023年)》,搭建超大型城市高密度韧性社区减灾能力评估指标体系,探索构建综合减灾社区“深圳标准”,通过滚动发展、迭代升级的形式,逐步推进全市662个社区全覆盖创建,打通基层防御“最后一公里”,完善城市最小单元防御能力。

“这些创新举措,反映了深圳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绣花功夫着力城市公共安全建设,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大功夫,旨在进一步提升城市安全韧性水平,探索超大型城市安全治理的新路子。”

原创文章,作者:北京科技金融发展中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bjkjjr.com/zijin/1776.html

扫码关注

北京科技金融发展服务中心


秘书处电话:010-68809478

邮箱:kjjrbj@126.com


010-68809478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kjjrbj@126.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error: